东京物语
《东京物语》是一部黑白片,导演小津安二郎,讲的是住在乡下的一对老夫妻平山周吉与平山富子去东京探望成家立业的子女以及回家之后平山富子去世的故事。影片如同水一般流淌,平静、克制甚至顺从。影片的节奏很慢,镜头也慢,人物更慢。大量的空镜头、人物的象征意义……都增加了本片的艺术性与永恒的价值。在专业电影榜单TSPDT中,它排名第五,是欧美以外电影的最高排名。它连续多次被各种专业榜单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10部影片之一,在亚洲最伟大的电影评选中多次拔得头筹……对于这样的电影,我不敢班门弄斧说影评,只能说是就我所懂的一点艺术、哲学、电影的知识写一点感想。我始终相信最伟大的电影是需要通过哲学去分析的,在哲学中它们才能显现自身的部分意义。但是遗憾的是我哲学懂得不多,比业余还业余,感觉自己来评仿佛就是暴殄天物……
看过影片的都知道,东京的儿女因为工作忙碌的原因,对老父母的到来感到比较麻烦。特别是大女儿金子,对父母的到来十分不耐烦。不仅不愿放下工作去带父母玩,还出主意让父母去热海度假,实则是打发他们走,免得自己麻烦。父母住在她介绍的廉价旅馆,晚上被吵到觉都睡不着,提前回东京之后还遭到金子的勉强笑脸和一脸不愿。老人感觉到了,就自己离开了,老奶奶平山富子借住在战争中已故的儿子的遗孀平山纪子家,老爷爷平山周吉则投奔老朋友,喝酒太多被警察送回金子家,又被金子毫不遮掩地嫌弃了一顿。母亲故去后,金子办完所有必须的仪式就急着回东京,并且还急着抢遗物。
那么影片是否就是在表达孝这个主题呢?当然不是。这样的思想太浅了,不足以支撑它如此高的地位。影片的历史是在战后,日本接受美国的援助而高速发展的时期。两位老人作为留在农村的人,代表的是老生活、老社会、老思想。儿女在大都市东京,代表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新事物。而《东京物语》展现的主要是新老碰撞产生的阵痛(当然我这样说也不深刻……)。不是说里面没有讽刺和批判,而是说程度小,并且导演的意图和情感倾向就不是批判。至于理由,就看下去吧。
影片的主题一般从矛盾和弧光入手。影片不可能没有矛盾,也不可能没有变化,而矛盾和变化之中就是影片的主题。说好听一点就叫弧光。我们主要关注人物的弧光(因为我也不懂别的弧光……)。影片的主要矛盾就是父母来访和子女工作的矛盾。但是仔细一想,不对啊!没有工作,里面的子女就用心会管老人吗?老人不来访,他们就会用心吗?再仔细地想想。父母来访,一方面是因为乡下生活太日常了,更大一方面是想看看在东京落脚的“有为”儿女究竟怎么样。平山周吉与朋友沼田三平小聚的时候聊起,自己以为身为医学博士的儿子平山幸一混得多好,实际上就是一个社区医生。并且安慰朋友说“我也不满,但是这就是为人父母的通病。我们不能放太多期待,要懂得看开一点。儿女可能永远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所以说,老人的来访代表了老时代对新时代的期待与幻想。就像乡村里人看城里人生活条件那么好,觉得成为城里人一定很好吧。但是城里人比乡里人少不了烦恼,城市并不是极乐天堂。在农村大家的感情更近,就像影片一开始的时候,两位老人可以拜托邻居,邻居也经常在窗台互相问候。但是在城市的子女却找不到人来托付,无论是工作还是家人。平山周吉一语道破,“儿女可能永远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老时代对新时代的期望也是过头的。
儿女对老人的不上心,根源上也不是因为工作。一方面,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自古以来人的天性。另一方面,更是现代生活方式对人造成的改变。儿女都是在乡下长大的,为何长大后变成了这个样子呢?是什么改变了他们呢?是新社会、新生活方式、新伦理、新思想。时代各种各样的改变使得父母在儿女心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就像现在我们看二十四孝的故事,什么割肉喂亲、郭巨埋儿,觉得基本上都是可笑、错误、极端的。孔孟教给我们的那些孝道已经消融了很多。这里不是为儿女辩解,也不是说他们没有错,也不是说他们内心还是很好的。实际上他们自己内心就是有问题。但是仅仅归结于他们自己的问题吗?这样影片的分析就无从下手了。他们自己是有问题,但是他们是夸张、放大了之后的现代社会人的缩影。重要的是从他们的缺点中发现深层的东西和时代的问题。
所以,影片的矛盾是老时代对新时代的过高期望和新时代的变化之间的矛盾。反映的也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日本社会的阵痛。
导演的情感态度不是猛烈的批判和讽刺,而是带有一种淡淡的哀伤的揭露、警醒和接受。老人第一站来到长子幸一家,两个孙子轮流不满,都不理老人,老人笑呵呵就过去了。之后老人自知子女觉得他们麻烦,淡淡地接受,并且让人感觉悲伤地自己离开了。自始至终老人没有一句批评与抱怨。这样看得观众都愤愤不平。影片的情感爆发是在结尾葬礼结束后老人的大儿女都离开了后,平山文子对平山纪子说的话。
京子:哥哥姐姐应该多留一会儿,大家都忙。他们太自私了。讲完一堆空话,头也不回就走了。
纪子:没办法,他们回去要工作。
京子:你不也有工作吗?他们太自私了。妈一下葬就要她的东西作纪念,真替可怜的妈妈难过。外人还有感情,骨肉不该这样。
纪子:可是京子,我在你这么大时也这样想。但是孩子长大后,会渐渐远离父母。金子姐姐这般年纪,跟爸妈已不同。她有她自己的生活,她不是存心不良才这样的。大家都会以自己的生活为重。
京子:真的?可我绝不让自己变成那样,否则父母子女之间就太冷漠了。
纪子:可是每个人总会,渐渐就变成这样。
京子:你也会?
纪子:是,虽然我不想,可还是会变成那样。
京子:这世界真是令人灰心。
纪子:是啊,不如意的事太多了。
邻居:大家回去了,一个人寂寞吧。
平山周吉:没什么,发生得真突然。我也太粗心了,早知这样,她在世时我就该对她好些。一个人生活,日子特别漫长。
邻居:你会很寂寞呢。
平山周吉:是啊。
可以看到就算是情感的爆发,也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解决的。导演借京子之口说出了影片的价值判断。老人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孤单地回到家乡,在老伴离去后说“慢慢就能适应的吧”。两位老人说话从来都是带着笑意地慢悠悠地,让人感觉到平和。影片的构图也以稳定的内景为主,较少有跟拍和景深的变化等现代手法,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秩序的力量。影片的音乐节奏也是缓慢的。就连许多大留白的空镜头也是把人或物放到一个广阔的远景之中,余韵无穷。影片情节也没有大开大合,都是日常琐事的缓慢叙述,看得让人打哈欠,就连高潮(子女赶回家乡见病重的母亲)也没有紧张的气氛。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影片平静、克制甚至顺从。这些也间接反映了影片的价值取向。导演默默地接受了新老的冲突、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传统家庭的解体……
这部影片有太多可以细细品味的地方了。小津标志性的固定镜头、低机位、空镜头……还有日本的物哀思想、独特的美学……还有影片中反映的东京风貌、表现的哲学意味……还有精神分析的问题,为什么身为老人儿子遗孀的纪子却对老人那么上心,比亲生的还要亲?我看到一个解释是老人的孩子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老父母已经不是他们新家中的人成员了。但是纪子作为遗孀,家是不完整的,所以把老人当家人一样照顾。这个解释仅供参考。
下面贴上几段对话。
平山周吉:你妈也很高兴,在东京时住在你家。承你亲切招呼。她对我说过,那个晚上她是最快乐的。我带她向你道谢。
纪子:不谢。
平山周吉:她很担心,你今后的生活,老这样下去不行啊。不必顾虑,有好的对象,请你随时再婚。忘了昌二吧,他不在了。你再这样下去,我会很难受。
纪子:没这回事。
平山周吉:她说没见过像你这样好的人。
纪子:她太过奖了。
平山周吉:她没有说错。
纪子:不,我不像你们说的那样好。要是爸爸你也这样想,我会很不好过。真的,我很自私,并不如爸妈想象般,常常惦记着昌二。
平山周吉:还是把他忘了好。
纪子:也许忘记他时更多。我也想过不能长此以往一个人生活。有事半夜醒来,也会想到这个问题。天天一事无成的过日子,也十分寂寞,我内心深处,还在等待什么似的。所以我很自私。
平山周吉:你不是自私。
纪子:我是。但我没勇气向妈妈表明。
平山周吉:怎么说你也是个好人,因为你坦诚。
平山周吉(老父亲把妻子的手表送给了纪子):爸爸希望你放下顾虑,活得幸福。我这话是,衷心的。
纪子掩面哭泣。
平山周吉:真奇怪,自己的子女,反不及你这个外人来得孝顺。谢谢你。
京子:哥哥姐姐应该多留一会儿,大家都忙。他们太自私了。讲完一堆空话,头也不回就走了。
纪子:没办法,他们回去要工作。
京子:你不也有工作吗?他们太自私了。妈一下葬就要她的东西作纪念,真替可怜的妈妈难过。外人还有感情,骨肉不该这样。
纪子:可是京子,我在你这么大时也这样想。但是孩子长大后,会渐渐远离父母。金子姐姐这般年纪,跟爸妈已不同。她有她自己的生活,她不是存心不良才这样的。大家都会以自己的生活为重。
京子:真的?可我绝不让自己变成那样,否则父母子女之间就太冷漠了。
纪子:可是每个人总会,渐渐就变成这样。
京子:你也会?
纪子:是,虽然我不想,可还是会变成那样。
京子:这世界真是令人灰心。
纪子:是啊,不如意的事太多了。
以前小时候常想,我以后绝对不要变成某样。但是现在总有一些样子,是我以前不愿的。但是我现在的样子,是我现在愿意的。这或许就是成长吧。有人说成长就是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这句话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只能骗骗《小时代》的观众的眼泪和共鸣。真正的哲学家是不会这样说的。但是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接触艺术片已经不久了。看了一些影史伟大的电影后,我明白了它们为什么伟大。《公民凯恩》对人性的把握与描写,对剪辑的超前于时代的运用;《花样年华》的哀伤与各种手法的运用,特别是镜子,还有剪到不能再剪的剪辑;《重庆森林》表现的人与人的疏离与现代性;《穆赫兰道》的精神分析……最近在电影院看了一部《怒火重案》,又在飞机上回想了《寄生虫》,我才发现《寄生虫》情节推进之自然、隐喻之妙、冲突之震撼,简直是大部分爽片无法企及的高度。后悔没有早看这些电影,干嘛追着豆瓣榜单不放。好艺术的确是可以提高人的审美境界与情操的。当然也感谢我的电影课老师龚金平,他教给我的知识在我看电影的时候发挥了太大的作用。
现在的电影喜欢在新技术上寻找突破,比如IMAX,多少帧……提高了观众的体验这固然不错,但是我觉得真正的方向应该是电影的思想与手法,这些不是炫酷的技术可以取代的,即使是20世纪的经典电影仍然比特效爆炸的好莱坞大片好看。就像现在手机比摄像头、再比外壳、再比屏幕……在这些领域抢占先机的厂商华为(摄像头)、国内各厂商(外壳)、Apple还有晚几年的安卓机先驱一加(屏幕)……都获得了不错的增长,但是再没有iPhone那样的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