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
《钢的琴》(The Piano in a Favtory)是张猛2011年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夺得女儿的抚养权而造钢琴的故事。影片十分苦涩。陈桂林是下岗工人,靠小乐队谋生。妻子小菊跟了一个假药贩子,回来要和陈桂林离婚并带走女儿小元。由于陈桂林的生活穷困潦倒,学钢琴的小元决定谁给她买一个钢琴就跟谁。陈桂林借钱不成决定造钢琴,但最后还是没能留住女儿。影片的最后陈桂林造出了钢制的钢琴,女儿坐在钢琴前弹奏,影片戛然而止。
先从影片的内容上分析。这里不得不掺杂一些形式上的元素。影片开头的经典一幕中,陈桂林的背后竖立着一个大烟囱。从影片的情节上我们知道这个烟囱即将被拆除,已经不冒烟了。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烟囱象征男人的下体,而不冒烟的烟囱象征失势的男人。陈桂林工人下岗、妻子跑了、女儿走了、一直骑的电动车坏了、父亲走了、情人变心、一起造琴的伙伴也被警察抓了。按照世俗的标准来衡量,他丢了工作、留不住妻子、保不住后代、孝敬不了老人、连情人也跟了自己的朋友王扛美,简直就是一个标准的失势烟囱。影片表达了这样一位小人物为尊严与梦想疯狂完成大事件的故事。影片情节与人物都不难,但是仅仅哀叹影片中具体人物的命运是不足以理解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的。陈桂林和他的工友都是工人阶级,他们基本上勤劳善良(比如快手曾经偷过东西,但是现在早已金盆洗手干正当的活了)、有一身好本领(连钢琴都造得出来、连保险柜钥匙都能偷偷配出来、还有留过苏的工程师),但是抵不住时代的巨浪,纷纷下岗,只能别处谋生(办小乐队、打麻将出老千……)。他们代表了前一个时代的工人阶级,曾经体面、曾经稳定、曾经有一腔热血(想想汪工说的话,没有敢想敢干敢拚的精神,那不是我们工人干的事)。妻子小菊和那个假药贩子则属于“投机商人”(准确来说贩卖假药犯法,但是这里看重的是他们迎合时代、哪里有钱哪里去的特质),他们属于现在这个消费时代,虽不是为了钱什么都能做得出来,但也是能干卖假药的勾当、能干得出来离家许久一回来就带着新欢并且要离婚的事的。而小元则是新生代,他们夹在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美好品质和以投机商人为代表的利益至上之间,被迫作出选择。陈桂林一开始非常坚定想要留住小元,买不起钢琴就偷,偷不了就造。但是经历和女儿的争执、朋友的女儿被小混混搞大肚子、伙伴被警察带走、电动车坏掉、情人淑娴和朋友好上等事情之后,陈桂林放弃了。这仿佛就是工人阶级失去光环的写照、仿佛就是那两颗烟囱被爆破拆除的命运。这就是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
影片并没有采用讽刺的手法,而是充满了浓浓的黑色幽默,看完感觉十分苦涩,但化解了故事本身浓浓的悲剧氛围。影片中很多冲突的情节的配乐都是略昂扬欢快的,形成奇妙的音画对立关系,进而让人感觉到苦涩。因此我认为影片的感情并不是讽刺或批判的,而是苦涩无奈的。影片的结尾是小元跟着妈妈一起来看钢琴,小元坐在钢琴前弹奏,我们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这使这个悲剧有了一点希望的光亮。
形式上,影片的声音和画面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这算教科书级别的画面调度了吧。影片开头陈桂林和妻子小菊并排站立,背景是一个厂房,正好形成翅膀的样子。夫妻常被比喻为比翼双飞,但在这里,陈桂林的翅膀破败不堪,其侧面是废弃的房屋,而小菊的翅膀丰满异常,其背景是整齐的新房。两个翅膀极不平衡,对应两人身上的衣着与神情,象征两人目前迥异的地位和生存状态。两人正在交谈,但是不是面对面,如果不是通过交谈的内容,我们根本不能判断两人正在交谈。仰拍机位不仅使背景纯净,也放大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两人即使并排站立,看上去也像是毫无关系的路人,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破裂的现实。老练的观众一下就可以体会其中深意。
下一个镜头,音乐不断,伴随着空镜头,给人一种仿佛还停留在上个镜头的错觉。但是随着镜头的位移,我们知道音乐来自陈桂林的小乐队在葬礼上演奏的音乐《三套车》。这就完成了一个场景的转换,毫不突兀地自然又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境。
画面主色调为黑色,营造出一种沉重的哀伤的氛围,与陈桂林的心境形成了一种完美的配合。这里通过音乐完成了主客观的处理。客观上来说音乐是为葬礼而演奏的,主观上来说音乐又完美地契合了陈桂林的心境。镜头为平角度,背景是一个围墙,是一个比较封闭的构图,营造出沉重的氛围。镜头横移,主唱出现。她唱道“是什么让你这样忧伤”,客观上是歌词,主观上却像是在深情地问陈桂林一样,特别是有一处镜头还正好切到陈桂林。这里通过音乐使两个人之间产生了奇妙的沟通,是一种音画对位的关系。音乐和人物的情绪形成并行的关系,歌词和人物的心事产生勾连,完成了一种暗示。我们知道他们之后成为了情人。
镜头后拉,形成仰拍,两个冒烟的现代化大烟囱露出来(但并不是第一幕出现的没有烟的烟囱)。这也体现了影片的幽默。陈桂林对应不冒烟的烟囱,而这里出现冒烟的烟囱,粗壮、有力、熊熊燃烧。这样的烟囱却被围墙(下岗)隔开。围墙就像一条分界线,把失败的陈桂林和现代大烟囱无情地隔开。时代仍然热气腾腾,但是陈桂林他们却已然被抛弃。这里通过构图完成了一种隐喻性的表达。
后来音乐被画面外的声音强制叫停,换成欢快的《步步高》,理由是这么哀伤的音乐老人走不动路。为什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呢?控制成本是一方面(影片拍摄的时候剧组并不富裕,请的演员也都不是大腕,花钱买俄罗斯歌曲版权已经是一笔大开销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声音不重要。无论是谁,他的身份只有一个——出钱的人。就算是葬礼,出钱的人叫放欢快歌曲也得照样放。画外的声音代表金钱的力量。如果出现在镜头当中反而会喧宾夺主,让人太过于关注于相貌而忽略了影片的意图,让人觉得是这个人在命令,而不是这种力量在命令。就是这种力量迫使陈桂林演奏欢快的《步步高》,音画关系变为音画对立,更加倍增了陈桂林的痛苦。在这种对比之中呈现出了这些下岗工人的无助和悲哀。
《钢的琴》虽然票房惨淡(600万),但是不失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佳作。对音乐的运用、镜头横移的独特观感等都构成了影片的特色。以小见大的主题也被很好地融入到内容和形式当中,在很多镜头里都找得到线索。本片禁得住细细解读,以上所做只不过是万分之一罢了。导演张猛正好是2022年苹果贺岁影片《卷土重来》的导演,他仍然在讲述小人物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