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最令人难受的爱情电影
这是一部当代的苏联笑话。它因为太真实而被下架。影片讲述了农民马有铁娶了曹贵英后经历房子被拆等苦难,默默承受苦难建起自己的土屋,最后曹贵英离世,马有铁搬进城里住的故事。
影片对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曹贵英出场时只有破旧掉色的粉红围巾,在花花绿绿的衣服中并不显眼。这暗示她是家里人不需要,才安排嫁出去的,并且也暗示她之前过得并不好。
而和马有铁结婚后,她穿上了亮蓝的头巾,成为了黄色画面中少有的亮色。这与她出嫁后感受到了真正的关心、也真正地开始关心人相符合。她成为了一个淳朴又带一点点可爱和俏皮的人。后来她按小花印记、编织小驴也就顺理成章了。
影片的色调总体偏黄,有一种土地的沧桑感。但在一些情节上色调偏冷,比如抽血的救护车里。色调与影片的情绪有很大的相关性。马有铁和曹贵英春夏劳动时的色调最正常,最接近现实,这暗示他们有一片光明的未来。那段情节也比较甜蜜,曹贵英坐在犁上,两人一起劳动。
而在曹贵英死后,马有铁放驴的片段,色调显著偏黄,给人一种黄昏的哀伤,也与下午的沙漠环境相对应。
而在马有铁卖掉粮食、放掉驴、还债的时候,色调则十分冷,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也与时间(晚上)相对应。
影片的构图也非常用心。下面是马有铁和曹贵英干农活时交谈的片段。他们由庄稼种在土地里不能跑,只能默默承受镰刀的收割,联想到农民也困在土地上无处可去。这个片段是封闭式的构图,摄影机在前,玉米地构成的墙在后,把人物挤在中间。看起来人物的前途一片光明(生机盎然的绿色),实际上他们被困在了镜头中,暗示出路是没有的。
而在记者采访的情节中,高个子、衣着体面的记者占据了镜头的大半部分,只剩矮个子的马有铁夫妇靠墙挤在镜头右侧。镜头略俯拍,与人物从左往右由高变矮一致,加上不平衡的画面,呈现了一种压迫性。仿佛马有铁被压在角落里,不动声色地暗示出了他们夫妻此时的心理写照,也暗示了导演对扶贫工程的看法。
影片中的动物的象征意味浓厚。影片开始时驴子先从方框中出现,再是马有铁,种种迹象让我们感觉马有铁就是这头驴,任劳任怨。后面房子被拆时燕子象征被拆掉房子的马有铁一家,马有铁得到城里房子时跑到老房子去下蛋的鸡也象征有了城里房子但是住不习惯的马有铁一家。但是影片中最大的象征是麦子。
影片中多处出现镰刀和麦子的比喻。在一次闲聊中,马有铁谈起疯子说过的话,“麻雀来吃了,麦子能怎么办呢;镰刀来割了,麦子能怎么办呢”。影片中马有铁就是这样的麦子。他踏实地干好自己的事,从不贪心,从不计较。他为地主输血,不要求报酬;别人让他帮忙拉东西,他一口答应;别人给他买了衣服,他坚持要还钱。面对不公平的现状,他毫无怨言。这也可以从他的话中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这两句话不仅表现出马有铁对一切现实的接受,让影片中他从不索取的情节合乎逻辑,也点出了影片的主题。农民就是这样的麦子,他们可能过得比马有铁好,但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他们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麦子,一个个镰刀在他们身上收割。影片中出现的地主是镰刀,现实中的户口制度也是镰刀。农民想挣钱就进城当农民工,但是他们享受不到城市的福利,他们就是城市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人口提供廉价的服务,城市却不用承担任何义务。农民工没有户口,没有医保,没有子女能上的学校,出了任何事情都得回老家。
影片中镰刀的比喻也层次分明。地主收割马有铁,也收割所有农民。马有铁收割驴子。虽然他对驴子很好,但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养驴干活。甚至如此淳朴的马有铁在心底里对妻子曹贵英也是这么看的。这可以在妻子尝试搬麦子到驴车上的情节中可以看到。影片中马有铁是如此的一个忠厚踏实的形象,集成了我们对农民的任何美好品质的想象,为什么他有一次因曹贵英做不了重活而气急败坏呢,还把她与驴相比。这样的马有铁与其说是片中的马有铁,不如说更像小时候读的故事中的地主周扒皮?这里稍显突兀,但我认为这是故意设计的情节。也就是没有逻辑原因,但有主题原因。层次分明的收割还体现在燕子也被农民无情地收割,辛辛苦苦筑的巢说不定哪天就被拆迁顺便拆掉了。不同的是马有铁有人情味。他会跟曹贵英道歉,他会让燕子先飞走再拆房子。这种收割的层次性也提醒我们,并不是只有农民才被收割。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坐在影院里吃着爆米花的自己有没有被收割?农民被困在土地上,打工人被困在工作中,学生被困在内卷的漩涡中,每个人都在被收割。而最终的大镰刀是谁,自己想。
影片多处蕴含着对制度的批判。新中国没有地主,那张永福是干什么的?整个村等着他发地租。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上面把他称为地主。新农村改造真的改造了农村吗?除了拆掉了马有铁的房子,把补偿给了外面打工的别人之外,农村有什么变化呢?扶贫制度扶了贫吗?房子分配给马有铁,他想要吗?记者全程采访马有铁搬进楼房,马有铁夫妇全程低着头,不敢看镜头,感想是我们搬进来了驴子住哪,这是不是对扶贫面子工程的一个讽刺?(现实中)总理说我们还有六亿人月收入不足两千,请问小康在哪里?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已出,可以去看人民收入情况。马有铁和千千万万农民被困在土地上,为什么?是什么困住他们的?是不是现行的农村制度把农民当农奴?这些批判都藏得很深,使得影片顺利过审。
简单来说影片就是一个把美好打碎的故事。这让人想起余华的《活着》。里面的人对厄运已经无感,这就是余华想表达的活着,活着就是承受苦难。而影片如此大胆地引入镰刀和麦子的意象,而且暗含政策、体制的荒诞与对人的压迫与剥削,我认为不仅仅是为了批判,更像是导演用一种很隐晦的方法隐藏起来的揭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人看到影片都会有共鸣。或许只有小朋友看完才会单纯只同情马有铁,大人则都会联想到一些别的东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影片获准公映,并且放映了几个月之后突然遭到下架。马有铁已经不只是影片中的虚构人物,更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每个人可以共情的对象。
说一些事实。欧盟公民(或欧盟国家居留许可持有者)可以在欧盟之内自由迁徙,没有任何政策阻碍。越南已经取消了户籍制。香港于九月开始取消入境隔离,变为0+3。伊朗正在爆发全国示威反对宗教法律和专制政府。
影片中两人的感情让人动容。他们都有我们想象中农民夫妻最好的品质。他们一步步靠自己的双手走到了现在。他们在村里永远都是最亮的颜色,特别是贵英的蓝色头巾。站在村口等凉了三瓶水的感情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幸福。作为不善言辞不懂潮流的农民,手上印花花的天真和编织小驴的可爱是他们幸福的体现,这比无论多少钱办的婚礼都更甜蜜。每个人都应该想,自己是否愿意为了伴侣等凉三瓶水,是否会一次次帮田野里干活的伴侣送好吃的。我不敢说他们有爱情,他们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伴侣和没有血缘的亲人,但是她从怀里掏出那瓶热热的开水的感情就是人性最美好的体现。当这种美好在现实的镰刀下碎得满地之时就是完全的悲剧,体验过幸福的人都不会不被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