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线随想
最近看到朋友在群里转发一句话:
我讨厌和那些只想到达目的地的人一起爬山。我更喜欢和那些不介意走一会就停下来看看腐烂的木头,活着给蜘蛛拍照,或者辨认蝾螈的人一起走。
我大学时参加了一个户外俱乐部,那他妈的糟透了,因为所有人都想尽快到达山顶,短暂停留只是为了喝水和吃罐头,太可怕了。
理想的徒步伙伴:植物专家、昆虫专家、真菌专家、充满好奇的小孩、容易分心的狗、屁股好看走得比我快一点的人。
在大家纷纷的附和声中,我并没有表达自己的不满。
爬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最普通的,为了旅游而爬山。他们不满足于景区的拥挤和千篇一律,想要探索人迹罕至的风景。这背后的根源仍然可以归类为为了好看的风景,我就简称为“为了旅游”。许多人是为了进入大自然换个环境,或者是进入大自然净化心灵,寻找自我,放松自己,或者是为了在途中交朋友,或者只是想拍照片发朋友圈显示自己很高级(我最讨厌的一种),这些仍然可以归类为“为了旅游”。而另一类则是为了挑战。这一种包括为了拉练,为了突破自我身体的记录,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证明自己,为了让自己得到关心,或者仅仅是因为山在那里(而没有征服自然的想法)……这些我都归类于为了挑战。第二类与第一类的本质区别是第二类不关心沿途美景,也不(特别)享受美景带来的人际或者精神上的好处(放松,交际,拍照等),第二类只是为了爬山而爬山。
第一类常见于各类户外社团组织的走线活动,和微博小红书上许多自以为是的户外博主。第二类常见于各类户外社团组织的走线活动中的另类人士(比如我),和各种硬核的攀登(或徒步等)。第一类是当今社交媒体上的户外主流。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引文的主人明显是第一类人。他/她爬山是为了享受美景,把理想的爬山描述成“奇幻”的旅途,有各种各样(平常不太可能出现)的人,比如科学家,还想象了一个屁股很好看的人走在前面以饱眼福。ta享受的不是山,而是美景和平常接触不到但是十分好奇的大自然知识,简而言之就是与ta的日常平淡城市生活相反的东西。我们可以设想,ta是在虚拟现实中走路,和各种各样的满足ta愿望的人一起看美景,聊天,ta也会感到十分开心。我们可以推测ta之前参加的是一个硬核为主的社团,ta和其他人的期望本就不同,自然不会开心,还会说出“他妈的”这种话。而其他人可能也在苦恼,我们怎么进来了一个旅游型徒步者,走得慢还不说,还理直气壮,嫌我们不懂享受。
我属于第二类人。第二类人的目的就是山,他们想的是如何快速登顶并且安全下撤,会想我在哪里浪费了时间,可不可以积累一些经验。登山对他们来说是对自我的挑战,或经验和体能的积累。他们当然享受美景,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目标。如果目标是为了安全下山,他们不会浪费一丝一毫时间在凹造型上面。如果目标是为了培养熟练度和体能,他们每次停下都会想我浪费的时间能不能缩短。他们的伙伴并不是在山上想方设法聊天和探索奇奇怪怪的生物的,而是可以和他们共患难的,此所谓“无兄弟不登山”。在这里要说明我不是说第二类人比第一类更加健康或纯粹,实际上第二类有我很不喜欢的类型,比如证明自己型和让自己得到关心型。说回我自己,我徒步完全是为了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我走得和领队一样好,并且明白了登协大都是第一类人之后,我认为登协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教给我了,我就甚少参加登协活动了。
我想起了和大可爱骑行海南时的事情。大可爱是第一种,而我是第二种。但是和大可爱一起玩的时候,我会变成两种的叠加态,因为和大可爱在一起。大可爱会提醒我慢一点,“这里真好看,你骑慢一点我给你拍视频”。然后我也发现了这个地方确实好好看,这个夕阳加上路边绵延不绝的花花真好看。我甚至还惊讶于我为什么没有发现这里这么好看。原来我一直在闷着头骑啊。我想的是我们什么时候到达今晚的住宿地点,我们能不能找到好吃的,不要骑夜路。而大可爱温柔地提醒了我,让我和她多了一点美好的回忆和好看的照片。这也说明两种人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大家共处于这个地球上,从不同层面享受了大自然的馈赠,除了一些很少的之外,都应该收到尊重,毕竟“户外是一家”。